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四十九章 法护比丘 (第3/3页)
概念翻译成“无”。 玄学家们谈“空”的时候觉得和佛教的般若学是比较接近的,所以这个时候,佛教又兴起了般若学的传播,这是依附玄学的结果,“空”不是“无”,用“无”谈“空”肯定是存在问题的。 后来一个名叫僧肇的僧人,写了几篇文章,对谈“空”的问题进行批判,收入到他的著作《肇论》里面,这就是依附玄学的结果。 当然这样一种依附方式是有利于佛教的传播的,这样的思想也有利于当时的人去接受和了解,虽然有一定的误读。 西晋,佛学发展,但要说井喷式的发展,还得过一些年之后。 东晋,南北朝,才是佛教发展的的井喷式时期。 一方面是战乱导致了底层人士对现实社会的失望,转而寻求精神慰藉,此时大量佛教典籍的翻译以及西方僧人大规模的来华,佛教理论中的来世说及受欢迎,进而获得了生存空间。 另外一方面,就是政权接纳了佛教作为统治工具,支持译经活动,当时无论是北方佛教中心洛阳,还是南方的几大译经中心,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僧团活动,这都是国家或者地方实力派进行的支持。 无论是北魏还是南朝梁武帝,大规模的上层士人的信仰佛教,直接导致了佛教的几何增长。 在战乱的土地上,佛教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。 教派,与政治无关,但也与政治挂钩。 王生眼睛微闪。 “今日在大雄宝殿讲说的,是哪一位高僧?” 王生等人来白马寺,除了赏雪景之外,更多的,便是看看佛经以及高僧了。 接待王生的僧侣连忙对王生行了一礼,说道:“今日在殿中讲学的是法护比丘。” 法护比丘? 王生对这僧人倒不是特别了解,问道:“不知这法护比丘何许人也?” 王生这个问法,当然是有些突兀的。 但是以王生现在的身份,即便是突兀问法,面前这个小僧也不敢多说。 主持在吩咐他接待王生之前,可是与他说面前的这位年轻人,可是如今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之一,万万不能得罪。 僧人,要吃饭,并非是超脱世外之人。 “施主,这法护比丘,乃是当世高僧。” 说着,这僧人当即将法护比丘的身世娓娓道来。 法护比丘原名竺昙摩罗刹,其祖先是大月支人,本姓支氏,世代居住敦煌。 竺昙摩罗刹八岁出家,拜天竺沙门竺高座为师。诵经每日万言,过目成诵。天性纯洁,品德高尚,操行精苦,诚实好学,万里寻师参学,博览世俗典籍六经七籍,对世间人的称赞毁谤从不放在心上。 晋武帝时期,寺庙图像虽然说京城里有很多。 然而方等甚深经典多数还藏在葱岭之外的天竺诸国。 法护比丘于是发愤誓弘大道。 随师父去了西域,游历诸国。 外国异地语言三十六种,文字也有三十六种。 法护一一遍学,贯穿综合诂训,各种音义字体,沒有不认识的。 于是大量携带梵文经典,沿着回汉地的路,一边走,一边译出,写为汉文。 所获览即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。 一心营办的事业,唯是弘通佛法,法护比丘终身写译佛经,虽然辛劳,却从未厌倦。 听着僧侣将话说完,王生也终于知道这王敦等人为何今日要来白马寺了。 估计便是这个法护比丘地位尊崇,佛法高深罢。 而且到了这样境界的僧人,恐怕不止佛法,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极高的。 “本侯倒是想去见一见这法护比丘。” 僧人眼睛一亮,接着说道:“法护比丘在宝殿中宣扬佛法,施主何不与法护比丘论证佛法,说不定有其他的收获也不一定?” 这是要拉我进佛教? 王生轻轻摇头。 作为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,王生对佛教,也是用辩证法来看待。 信... 是不可能信的。 不过... 既然这法护比丘如此了得,与这等人交谈,应该也是有所收获的才是。 不知道问政事,这法护比丘会如何作答。 王生心中也有了一些兴致。 .... 中秋快乐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