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七十二章 濑谷支队 (第3/4页)
打痛了,打蒙了,大傻了,在巨大的伤亡面前,日军不得不退而求其次,和国民政府坐到谈判桌子前,商讨停战事宜。 不过,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,就是日军的伤亡继续扩大下去,以至于在经济危机中,还未恢复的日本经济,无法支撑日军的庞大的军费。 还有一点私心,就是蒋介石希望通过中日之战,让杂牌军和gcd的军队,在和日军交锋中大量伤亡,无力补充。从而让他获得全国的掌控。但他忽略了一点,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日军不会放弃已经占领的中国土地,随着日占区的进一步扩大。 日本从中国的经济掠夺中,获得了巨额的补充。 使得战争还能勉强支撑下去,这是蒋介石无法想得到的。即使谈判,蒋介石也无法获得他心中的筹码。 他的底线就是维持34年,长城战役之后,中日两国的版图,除此之外,日军占领中国的其他地方,必须退让给中国。在德国的斡旋下,蒋介石的这种愿望原来越强。 柏林也对日军进行了重新的评估,获得的结果是,日军不但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胜利。 而且,还很有可能在中国一直沉陷下去,被拖入持久作战之中。 于是,德国就成了一个中日两国之间的中间人,传递着双方的筹码。 日军一口咬定,华北六省脱离中国政府,并在华东取得的既得利益可以退让一部分,将南京让给蒋介石。 但蒋介石知道,34年之后的中国领土,任何一地只要还在日本人手中,他的政治生涯就到头了。 卖国贼!的名声也无法抹去。 蒋介石一狠心,只能将徐州战役一再升级,以至于眼看又是一个淞沪战场。各地汇聚到徐州的军队越来越多。 李宗仁眼看着这么多的部队,但是他能够指挥的动的军队,还是那么些人,就越来越担心。 随着国民政府一再在增兵,日军增兵也是必然,可作为战役指挥官的李宗仁,能够指挥的动的部队,还是那么些人,就让他很担忧。一旦汤恩伯、顾祝同不接受他的调遣,最后徐州战场的失败,将是一场巨大的悲剧。 于是,就打起了40军的主意,不过也是带着商量的口吻。 罗荣桓在徐州坦然的住下,并在第一时间,建立了和40军的空中桥梁。 本来稳固的徐州战区,在三月中旬的时候,却突然出现了意外。日军第10师团的长濑旅团,连被士气低落的第三集团军拖住,在济宁、邹县一带周旋。伤亡不大,战果也不大,毫无建树的表现,让第10师团的另外一个旅团长濑谷启大为恼火。 装备精良的第10师团,连被称为钢军的第5师团都要大叹不如。 常设的挽马师团,28000多人的正常编制,在加上特编的两个重机枪大队,两个坦克中队,两个独立重炮联队,这样强横的实力,即便第5师团都是自愧不如的。 但被一个斗志不强,内忧外患的中国第3集团军挡在了济宁,这等耻辱,让濑谷启绝对无法容忍的。 带着整个濑谷旅团,加上一个重炮联队,一个机枪大队、一个坦克中队,以及后勤等部队,一万七千兵力,直扑滕县。防御界河的川军45军,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,防线不但没有松动,反而兵力充足的45军给日军的进攻部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。 于是日军改变策略,将一个联队迂回龙山,威胁滕县的西面。 滕县的防御只有一个旅部,连一个团的兵力都不到,李宗仁从孙震接到日军迂回滕县的消息之后,手中能用的部队也是寥寥无几。 此时,川军将领王铭章站了出来,挺胸道:“李长官,请问还要几天,台儿庄的布防能够完成。” 李宗仁想都没有想,直接大声喊道:“三天,只要三天,一军团在台儿庄的布防就能全部完成。” “请李长官放心,我112师滕县守卫部队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