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六三章 四字真言 (第3/3页)
在他看来,多级征兵体制虽然好,但是对于东北地区并不适合。东北各地,以前枪械就泛滥。当年关东军从民间收缴枪支,半年不到的时间,就收上来了170万支各种枪械,当时的关东军司令都被吓着了。 当然土枪很多,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,在东北,会用枪的人比比皆是。 一个大老爷们要是连枪都不会用,有点羞于见人的样子。加上,在东北,打猎的风气盛行,很多有些人家,也会在冬季,召集一些庄稼汉,拿着步枪去山林子打野物,在东北称为炮手。好的皮草也是高价忘买外,尤其是一到冬天,狐狸皮,鹿皮都是最好的时候,正是打猎的好季节。尤其是狐狸狡猾,陷进一般都逮不着狐狸,只能用枪打。但是一张皮子,要是有了抢眼,价钱上就会差很多,所以,枪法好的炮手,一准打狐狸的眼珠子,次一点的打头,最差的才打身体。 所以,会用枪的人,在民间占了不小的比例。即便是,神枪手,也不是非常稀奇。 而民兵的组建,基本上没有军事训练,反而是以猎人的打法,会用枪,知道鬼子来的时候埋地雷,这种活,基本上是个人,教几天就能学得会。反而士兵的整训,战术训练,怎么打阻击战,这么打阵地战,这些才是要学的关键。 部队一旦集中起来,就需要大量的粮食,没有粮食,部队也组建不成。 谢维俊走进会场的时候,先是开门,将屋子内的烟气都散了散。接着走到台前,对众人说道:“你们先休息一下。”说完,对曾一阳说道:“曾总,中央来电。” 中央来电? 在曾一阳的印象中,中央是每天都来电,不过也不见得每份电报就会送到谢维俊的手中,但是这次,谢维俊的表情有些凝重。 两人说着,走出了会场,在警卫拉开的警戒线之后,走到一棵树下,正好有几块石头在树荫下,曾一阳贪婪的呼吸了几口新鲜的空气,在会场中,不知道,空气中的烟尘有如何的重。 走到外面,才有了心旷神怡的感觉。 曾一阳自己找了个地方,先坐下来,然后从兜里拿出了烟盒,心里满不在意,东北的局势,对于远在西北的中央是看不透的,有时候,连深在局中的关东军也看不透,更不要说他人了。 “这次讨论的事情是新四军的问题。”谢维俊忧心忡忡的说道,红军的时期,他还没有到40军工作,很多人事上的事情,他说了不算。但是这次,问题可不小,要是曾一阳稍微犹豫一下,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。 可曾一阳不这么想,新四军的问题非常特别。 三战区虽然已经是沦陷区,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这些地方都是以前国民政府控制的最富庶的区域。容不得其他人染指,而新四军呢?在各地撒豆成兵,摆在明面上的占领区,比顾祝同的地盘都大,就这一点来说,顾祝同是绝对不会忍得下去的。 但是过江,说的容易,淮河南岸和长江北岸的新四军部队不多,都是小部队,一旦过江这些小部队占领的区域,是无法供养一支大军的,那么最后和国军抢地盘,抢百姓,抢税收,是逃不过去的。 想要找到最稳妥的办法,就是在原来40军和八路军开辟的根据地中,将一部分划出来给新四军。另外,新四军再想办法占领一些日占区,从而获得补充。不过,这些办法,都不是好办法,最好的办法,就是新四军主力在江南扎根下去,甚至连江北的主力部队,也一同回到江南。 依托,山地林地,作为大后方,一步步向汪伪政府控制区渗透,不过这需要一定的物资后援。新四军就是在这一点上,缺乏。西北的物资,送不到江南,才导致了新四军现如今的尴尬处境。 曾一阳估计,应该是,中央想要从40军开辟的根据地中,划出一部分给新四军。 发电报过来,说是征询他的意见,实际上,是让他出面安抚部下。 “把电报拿出来吧!我马上拟回电电文。”曾一阳从谢维俊手中接过电文,在上面签字后,写上了五个小字,作为回电。 谢维俊拿回手中,一看,脸色,顿时古怪了起来。 就见,曾一阳写的五个字是‘听主席的’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qidian.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