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2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风雨大宋 第22节 (第3/4页)

原实际也做不到。打打停停,停停打打,以后无非如此。我们读书应科举,知道这些尽够了,至于为国解忧,不是这个时候能做的事情。贤兄,你说是也不是?”

    苏颂点了点头,杜中宵这话不错。要考进士,只要知道大的朝政方向足够了,治国安邦之策不是这个时候提的。还是安心读书,好好考上进士才是。

    跟别人相比,杜中宵的基础不牢,此时全部心思都在应付科举上。国家大政,只是关心一下大的方向,不要在考试中写偏了就足够。从真宗与契丹的澶州之盟,大宋和平了二十余年,不闻兵戈,过了这么多年好日子,军事也荒废了。和平年代感觉不出来,一到了用兵的时候,禁军的外强中干便暴露无疑。军事是政治的延续,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根本不是几条妙计就可以的。

    党项反叛之前,大宋看似繁华似锦,实际已被真宗时的东封西祀掏空了身子。西北乱起,便如烈火烹油,一切矛盾都尖锐起来。现在还刚刚是开端,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杜中宵现在是一个小老百姓,哪里会去关心那些。眼前最重要的,是考上进士,给自己搏一个前程。

    吴克久见杜中宵和苏颂聊得热烈,不由心中忌恨,道:“党项不过是化外小邦,人穷地瘠,哪里能够支撑起大战!先前朝廷只是用人不当,只要选派得力将帅去,这种小乱还不是很快就平定了!”

    杜中宵看着吴克久,微笑着摇了摇头。他懒得跟这种人说话,形势所迫,能坐在一起就是他最大的底线了。以后自己发达了,一定要好好教教他怎么做人。

    苏颂道:“吴兄说得差了。自太宗皇帝起,党项便屡屡反叛,现在已尾大不掉。打蛇不死,必受其害,现在就是党项反噬的时候。想着速速平定,多半难以成事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站起身来,对几人道:“这些朝廷大事,我们不知究竟,又有什么好议论的。你们且在这里说些闲话,我去看看那边酒蒸得如何。我是王官人叫来替他蒸酒,不好出差错。”

    说完,向几人拱手告别,向蒸酒的小院走去。

    吴克久看着杜中宵的背影,对曹居成道:“不过蒸酒么,哪个不会!这厮得了这么个差事,便拿着鸡毛做令箭,时时摆脸色给别人看。”

    第52章 若即若离

    众人不熟悉烈酒的酒性,没多久便都酒意上涌,酒量最小的李兑,更是已昏昏欲睡。几人纵然心中不服,也只能散去,过些日子再与烈酒较量。

    苏绅到了儿子身边,见缺了一个杜中宵,奇怪地问:“酿酒的杜小官人怎么不见?”

    苏颂道:“他怕蒸酒那里出了差错,早早过去看着了。”

    跟着过来的王素大笑:“此子有些意思。我找他前来蒸酒,只是因为此事只有他做得,哪里真会把他当作匠人。到底是读书人,难得今日有缘,正该与别人谈些文章诗赋,怎么还去看着蒸酒。”

    说完,与几个人一起,到旁边蒸酒的小院,去看杜中宵。几个人都有酒意,便跟了过去。

    在这些人的眼中,读书人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,读书是主业,其他都是附带。就是王素自己,也只是让杜中宵来说一说蒸酒的办法而已,后边几天一直让他在这里,是存了提携的意思,并不是让他兢兢业业一直在这里看着。却没想到杜中宵敬业得很,竟把蒸酒当成事业来做了。

    到了小院里,却见杜中宵跟来时一样,靠在大树上,拿着一本书正看得入神。

    听到脚步声,杜中宵抬头见是众人过来,急忙起身行礼。

    此时王素酒意上涌,问杜中宵:“小友不在外面饮酒,在这里看什么书?”

    杜中宵恭声道:“回官人,是昨日买的前几科进士的诗赋集子,闲来无事看一看。小的读书是父亲自小所教,家学粗浅,比不得其他人。以前在家乡,难得见到这些,此时见了着实欣喜。”

    叶清臣笑道:“你到京城游学,怎么只看这些。这种书京城多有,尽管买了回去看就是。京城多少名流贤达,你该多读些圣贤书,四处请教,才不枉来京城一次。”

    杜中宵拱手:“官人说的是。只是学生一向拙于言辞,心中许多话,当面却不知说些什么,平白惹人耻笑。圣贤书读过,却没名师讲解,只好自己多用功。”

    叶清臣道:“若是用功,更应该读些经典。国子监新印的十三经注疏,甚是精良,你去习了来,仔细研读。我们这些人家里,哪个没些酒糟?你帮着煮一煮酒,闲时与馆阁官员多走动,强似自己在这里看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