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家庭聚会 (第2/3页)
,他们嘴里叫着“嫂嫂”,前来敬酒。袁秋华羞得头都不敢头,更不敢看他们的眼睛,吓得话也说不出。蓝新颜春风满面,替她挡酒,敬多少喝多少,百杯不醉。 下午扫墓。广东人每年上坟扫墓,一般在清明节和冬至节,谓之“挂春纸”和“挂冬纸”。一般情况下,人死后前三年,都应行“挂春纸”俗例,三年后才可以行“挂冬纸”。但人们大多喜欢行“挂冬纸”,原因是冬节气候较为干燥,与暮春莺飞草长、常有纷纷细雨的清明不同,道路易行,也便于上山野餐。 冬至节扫墓的祭品,普通是五牲或三牲,添以鲜蚶、柑橘等物及粿品。鲜蚶是必要的,意谓取其吉利的意义。拜墓之时,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,即所谓后土之神。祭拜仪式过后,人们就在墓前聚餐。野外的聚餐,轻松又热闹,儿童嬉闹,长者举杯闲谈,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与和谐。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,并把蚶壳撒在墓堆上。广东人把蚶壳称为“蚶壳钱”,撒在坟头,是将它作为冥钱之用。另外,祭品盘中的大鱼,全尾,或截分两段的,照例是留给办理饮酌者的家属。所以成为规例,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。如果你不明规例,错吃了,人们会怪你不晓情理。 袁秋华毫不知情,被蓝新颜带到祭祖现场,又毫没准备,被兄弟们起哄,扫墓活动,她说什么都不去了。蓝新颜喝多了酒,也没去,在爷爷家陪着她。俩人在房间闲扯,他说着话,就睡着了。 办理饮酌者,是蓝新颜的奶奶和后妈——邱姨。邱姨怕袁秋华闷得慌,叫她到厨房帮忙做汤圆、劏鸡杀鸭,准备晚上的丰盛大餐。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,冬至是一家团圆的日子,一家大小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,吃顿暖暖和和的团圆饭。 邱姨教袁秋华做咸汤圆。汤圆寓意“一家团圆、美满幸福”。配料真是丰富,有猪肉,有鱿鱼丝、虾米、瑶柱,还有腊肠、糯米粉、香菜和葱。奶奶在准备了冬至晚宴必需的四式汤圆,先将绿豆、红豆、糖冬瓜、芋头分别煮或蒸熟,去皮,分别加入白糖、芝麻、熟猪油等调味品,制成四种甜馅料,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,做上记号。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。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。 汤圆,又叫冬节丸,人们用冬节丸来占卜生男,或生女。这一年娶了新媳妇,在天亮时,祭拜完井神之后,往井里投进一粒汤丸,然后让新娶妇急忙打水,如果能够将这汤丸打上来,那么则预兆生男孩。奶奶则让袁秋华将放在筛里的汤丸,每次取出两粒,一直取到最后,剩下一粒。爷爷在旁哈哈大笑,“好预兆,一胎准生男孩”。 晚宴另一必需食品是糍耙。袁秋华知道,家乡也有吃糍耙的风俗,从过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,“吃了月半耙,各人种庄稼”。家里做糍耙,她都全程参观,先将糯米煮成饭,再将糯米饭放到石碓里面去舂。糯米饭非常之粘,舂起来非常吃力,且要舂很久,直舂到很细密很瓷实,看不出一点饭粒样儿来才行。这样,就非壮汉不行,而且还要轮流换班来舂。所以,非冬日闲暇,且有冬至过年两个大节的需要,平常人家,绝不轻易为之,多半是几家合伙,同日做,男子轮流着舂。舂好了,再用刻有吉祥图形的木模,压出一个个直径二十来厘米大大小小的圆饼来,就是糍粑了。糍耙泡清水里,水一日一换,可以留到清明也不坏。糍粑的吃法也很特别,以微火热锅,后置糍粑于其上,越煎越大越松软,再撒白糖,卷而食之,美乎哉!或是先煮水放糖,糖溶于水,滚沸之后,放入掰成小块的糍粑,软透即可,味道和汤圆一样的甘美。 饭是腊味姜饭。姜饭,顾名思义,要有姜,而这姜不简单,是由七种不同品种的姜组成,人们称之为“七色姜”。还要有腊味,腊肠和腊肉。蓝家腊味,奶奶亲自动手做,放在自家楼顶晒,纯手工制作,天然更美味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