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93节 (第2/4页)
三郡,太史慈也在幽州攻城略地,加以时日,也未尝不能抗衡曹孟德。” 张颌当即反驳道:“那也只是有可能而已,不值得你我兄弟赌上一把。” 高览答道:“反正我不喜欢曹孟德,我和曹操手下的将领积怨甚深,还是去投奔李子悔好一些。” 投奔曹操还是投奔李重,说起来就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的事,真的说不出谁对谁错来,自上午一直争论到傍晚,谁也没能说服对方。 最后二人只能分道扬镳,各投其主。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,就算二人关系再好,也避免不了这种状况。 张颌高览各自骑上战马,洒泪相别,踏上人生的转折点。 对于张颌高览来说,选择是有点艰难,但是对于曹操和李重来说,这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!所以兵卒来报,说张颌(高览)前来投靠的时候,李重和曹操的反应几乎是一模一样,那就是不信……其中有诈! 其中有诈只是猜测而已,按照曹操和李重的胃口,就是糖衣炮弹也要吞一口试试的,好在张颌高览来投的起因很好调查,很快曹操和李重就确定下来,张颌高览真是真心投奔自己的,心中的喜悦就不必说了。 当然,曹操和李重也没忘了在心里感谢逢纪一下:逢纪,好人啊! 张颌高览分别投靠了曹操与李重,本来对袁熙来说是一件坏事,此消彼长吗?这个道理很简单。 但实际上袁熙却感觉出,曹操并没有乘势进攻的打算,更没有分兵青州的意图,难道张颌高览真是曹操的内线?袁熙一时之间感觉有些迷茫了。 坐山观虎斗的李重却很清楚曹操为什么会这么做,无外乎就是等着袁绍二子相争,坐收渔人之利,还可以平平安安的接收青州,何乐而不为呢,袁熙看不出来曹操的意图,那是因为袁熙身在局中而已。 第二百一十六章按兵不动 更新时间:20121012 张颌投靠曹操是依照原来的历史进行的,对与曹操来说也就是锦上添花,绝对算不上雪中送炭,这时的曹营之中人才济济,夏侯惇、夏侯渊、徐晃、张辽、曹仁等人的能力都不在张颌之下。 而上述几个人都是曹操的心腹将领,张颌绝对争不过这几个人的,就算于禁乐进等人的地位也在张颌之上,事实上张颌一直到三国后期才真正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,那时候的魏国实际上已经是司马懿扛旗了。 但对于李重来说,高览投奔的意义太过重大了。 虽然李重一直发展的不错,而且百战不败,但在天下人眼中,李重也就是一个潜力股而已,并没有真正的震慑力。 赵云,甘宁等人虽说威风八面,但那是后期,他们投奔李重之时还是无名小卒呢,没有什么轰动效果,但是高览却不一样,高览在投奔李重之前就是河北四名将之一,也可以说这么说,从高览投奔李重开始,李重才开始被天下人所认同。 这就是大将的明星效应,以后再有人投奔李重就会少很多顾虑,人家高览都认同李重了,咱们还能不信吗? 简单来说,这就跟商家请大明星做广告一样。 另外高览也不是绣花枕头,人家自己武艺高强,不亚于张颌徐晃,领兵能力虽不好说,但也指挥过数万人大战,但从这一点上来说,高览就要比赵云、张颌强得多。 至少这些将领都没有过单独领兵超过十万的状况,一旦人数过了一个界限,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多了,比如营寨之间如何相互支援,如何通讯,如何警戒等等,这都是一个全军主将应该考虑的。 而在这方面有经验的武将,李重整个大营之中就只有高览一个人而已。 建安四年(199年)一月下旬,曹操只留下夏侯惇、张辽驻守界桥的大营,自己领军前去青州支援臧霸。 袁熙能保住界桥就已经满足了,也不追击曹操,任由曹操撤军而回。 青州的袁谭得知曹操增兵的消息,立即就放弃了黄河南岸的所有土地,带领军队退到平原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