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44节 (第2/4页)
小的石块砸在荆州兵卒的后脑上,巨大的冲击力让人头像西瓜一样爆裂开来,脑浆飞溅。红白相间的黏糊飞出老远,粘在人身上腥气扑鼻。这只是惨烈战争中一个小情节而已,死在投石机之下的兵卒还算幸运,总算有个痛快。一些受伤的兵卒就惨了,在地上翻滚哀嚎,惨呼连连。 一队一队兵卒飞蛾投火一般陷入战场绞肉机之中,不到片刻就变成一具具毫无生机的尸体。 控制人口最佳的方法除了瘟疫,就是战争了。 转眼间,张飞围城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个月,战局再次发生变化,徐曁县的城墙坍塌严重,高度优势几乎丧失殆尽,两军伤亡比例也逐渐持平。于是无论张飞,还是孙策都坐不住了。 孙策是想要撤兵山阴,如今余暨县已经失去了防御优势,再打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。莫不如撤兵山阴县,再行抵挡,而且还能将张飞的领导拉长,也算是两全其美了。 同样,张飞军中的诸葛亮也认为孙策必然要撤军,建议张飞派一支军队截断山阴县和余暨县之间的官道,将孙策困死在余暨县。 但张飞并不是十分赞同诸葛亮的意见,没有什么其他原因,张飞也是为全盘考虑了。诚然,按照诸葛亮所说,派出一支军队确实可以在孙策退兵之时截杀孙策,但有利弊,孙策也有可能在张飞的援军到达之前,一举攻破这支军队。 而且派出军队截杀孙策,会造成攻城的军队数量减小,失去绝对优势。派出的军队少了,和兵家大忌添油战术就没什么两样了。 再者,徐曁县和山阴县之间有好几条道路可以通行,张飞也拿不准孙策会选择哪条道路撤军,甚至孙策有没有秘密撤军的道路张飞都不清楚,这就是客场作战的地理劣势。 有道是机不可失、失不再来,张飞略一犹豫,孙策就已经准备完撤军事宜,当夜就弃守徐曁县,赶赴山阴布防。 张飞道路不熟,也不敢连夜追击孙策,也害怕孙策使用诱敌之计,只得按兵不动,待到天明再行定夺。 一夜之间,孙策撤军三十余里,张飞也做了最后的努力,派陈到带两千精骑追少孙策。 但很可惜,江南水网纵横密布,实在不利于骑兵行军。陈到人生地不熟,根本就追不上孙策,还差点迷路,只得回来向张飞复命。 张飞也预料到这种情况,并没有怪罪陈到,带领大军徐徐而进,赶赴山阴县。 到了山阴县,孙策就已经在无退路了,山阴县不光是会稽郡的治所所在,也是会稽郡的军事重镇、门户。山阴县再往东,就是上虞县,余姚县,句章县,鄮县,和鄞县,这五个县距离极近,所以说这五个县再加上山阴县,就是整个会稽郡的经济中心了,人口也占到会稽郡的一半还多。 此外,再往南区就是剡县,章安县和永宁县,这三个县地势偏远,都不用打,只要张飞攻克了上述五县,绝对会望风而降。 孙策退守山阴,集中力量,也算是中规中矩的选择。但同时,也有不利的地方。 放弃了余暨县,现就相当于放弃了控制富春江(浙江),张飞完全可以渡过富春江,攻打江北的富春县,钱塘县,余杭县三个县,这三个县也距离极近,不存在千里行军这个难题。 攻克了这三个县,张飞不但能补充兵力,粮草,甚至还可以北上攻打吴县,给周瑜增添压力。 这也是孙策一直固守余暨县的原因之一。 孙策退到山阴,再不可能后退一步了,将其余五县的兵将都调集到山阴。魏腾(魏周林),虞翻,贺齐,董袭,谢承等将领都齐聚山阴县。再加上军中原有的孙登,程普,鲁肃等将领,山阴城中几乎聚集了东吴的一半精华所在。 孙策如此大张旗鼓的动作并不是因为孙策怕了张飞,虽说丢失了余暨县,兵力也不如张飞多,兵卒也没有荆州兵卒勇猛,自己的武艺也不如张飞,但孙策依旧有胜利的信心。 不要忘了,张飞千里来袭,粮道遥远,想要和孙策持久战太困难了。另外张飞亦不敢大肆招兵。要知道古代人的乡土情结很深,呵呵……现在也不浅,如果荆州军中江东兵卒过多,按照孙家在江东的声望,张飞就得考虑一下孙策振臂一呼,全军散去一半的可能了。 还有,张飞也要考虑兵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