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旌旗_第17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71节 (第3/4页)

    周瑜令旗一挥,赵云率领一支骑兵越阵而出,直奔刘备的侧翼扑去。

    随着周瑜抢先出手,先声夺人,千百面战鼓一齐擂响,震天的鼓声响彻旷野,震得空气都颤抖起来。

    周瑜动手,刘备也跟着做出动作,后排的弓箭手立即射出漫天箭雨,向赵云的军阵激射而去。

    尖啸声中,河北骑兵纷纷被射倒在地,战场之中顿时飘散出一股血腥之气。

    紧跟着,甘宁、周泰、凌操、韩当率领步兵狂奔而出,直冲刘备的中军,而刘备军中的陈到、文聘等人也出阵迎敌,濄水大战终于拉开序幕。

    甘宁四人都没骑马作战,而是和普通的步兵一样,手持盾牌,身披重甲。他们的任务是正面冲击刘备中军,用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压迫刘备中军,迫使刘备无力做出反击。

    几个人之所以不用战马,是为了更高的防御力,指挥兵卒更方便一些,毕竟他们还需要经常接到周瑜的军令。他们没有狙杀敌将的任务,在每一队混编兵卒之中,都有一小队弓箭手,这些弓箭手处于军阵的最中间,被严密保护起来,而对付敌将的工作,就是由这些弓箭手来完成的。

    陈到和文聘刚在军阵中露头,混编军阵之中就升起十余束羽箭,奔着二人军旗所在轰杀而去。没错,就是轰杀这个词,在周瑜的指挥之下,弓箭手射出的羽箭就像炮弹一样,采取面积杀伤战术,而且由于羽箭集中,点攻击能力也非常强。

    这十余束羽箭至少有三四束射中目标,逼的文聘和陈到手忙脚乱,就连军旗都被射的千疮百孔,破烂不堪。

    不是陈到和文聘武艺不高,实际上在真正的战场之中,并没有敢于无视乱箭的人,就算吕布、赵云这样的武将也不行。

    确实,一些武将武艺很高,有敏锐的感觉,有超强的爆发力,能拨打激射而来的乱箭,但是,你能拨打几次。

    在两名高手对战之时,高手经常能手腕一抖,刺出千百道枪影。看似壮观,可这千百道枪影也是有先有后的,大多数都是虚招,为了迷惑对手用的,并不是同时刺出十余枪,天下间没有那样的武功,不然的话,武将岂不是可以一次就刺死好几百小兵了。

    但乱箭不一样,乱箭是没有规律可循的,武将只能依靠超强的爆发力将兵器挥舞的风雨不透。

    但就算吕布这样的超级猛将,连续拨打十余次羽箭以后,也会变成一只软脚虾。

    躲闪更是无稽之谈,就算能感觉到危险又能怎么样,战场上那里没有危险。所以说想要在战场上保住性命,靠的还是重甲。

    但就算身披重甲,也要靠运气的,倒霉的话,被一支羽箭穿透铠甲缝隙而死也很正常。

    所以文聘和陈到刚一露头,就被激射而来的羽箭逼了回去,两个人急忙下马重新穿了重甲再战。

    当然,像赵云那样一击即退的不怕。

    略一耽搁,两队兵卒就绞杀在一起,掀起一片腥风血雨。在甘宁四人的带领下,河北兵卒层层推进,转眼见就杀的荆州兵卒节节败退,在身后留下一地断臂残肢。

    轰……“更大的声音响起,这是夹在在军中的投石机开始发威了,李重的军阵之后又一些投石机,都集中在贾逵手里。当然,这些投石机主要是用来威慑,恐吓敌军用的,指望它们一石头砸死刘备不太现实。

    短暂的交锋过后,甘宁四人杀到刘备的中军,展开更加惨烈的厮杀。

    在数里长的战线上,双方犬牙交错,逐处厮杀,争夺每一寸土地。李重的步兵像重锤一样,轰击着刘备的军阵,狂奔突袭的骑兵就像一柄柄尖刀,突袭刘备军阵的薄弱之处,占据渐渐陷入微妙的平衡之中。

    这很正常,很少有双方乍一交战,就有一方兵败如山倒的情况出现,除非双方的实力相差太过悬殊。

    主帅要做的就是在这微妙的平衡之中,寻找对方军阵的破绽、弱点,寻求一点突破,最后迫使敌军崩溃。

    周瑜就是这样做的,每一次、每一处交锋,周瑜都会看到眼里,记在心里,然后做出调整。比如说轮换攻击的兵卒,尽量保持兵卒的体力,比如说看到对方有弱点没来得及处理,立即派优势兵力围攻,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等等等等。

    相比周瑜的层层调度,刘备越发感到吃力了。

    一开始还好,双方都是生力军,兵卒的战斗力相差不大,但随着时间推移,兵卒的体力开始下降了,刘备也要被迫轮换兵卒。没错,刘备轮换兵卒是被迫的,因为周瑜是主攻一方,刘备要根据周瑜的军队调到来做出应对之法,调动自己的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