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河畈_文学青年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文学青年 (第3/3页)

成写手的生存环境,极其糟糕,写手签约获得收益的情况,如同古老的金字塔,位于顶端的人只是少数,能获得大众认可,能够有作品出版的人数,更是百万分之一。在金字塔的底层,上传字数与收入不成比例,甚至写出十几本作品的作者,也无任何回报,也未能签约。因此,社团里的优秀作者,听说大都去了清韵书院。三年的时间里,逐渐见证了榕树下的没落,很多好友相继退出,到了现在很多人都了无音讯。

    榕树下起步之初,更像是一些“文青”聚集的“民刊”, 以类似文学期刊的方式发表诸多中短篇小说,并举办“中篇小说大赛”。也就是说,榕树下除了十几个名人码字外,最重要的就是一些文学社团的作者和写手。榕树下声名鹊起,是因为旗下一众70后作家带来的影响力,但04年,这帮老马,要么转纸媒,要么搞影视剧去了,给网站留下的是一群慕名而来的80后文青。05年,作者和写手的离开,文学社团的崩溃,榕树下原创文学这块也就日渐没落。

    袁秋华回过头来看这五年,相当于她的写作爆发期,发过约百万字的作品。每一种潮流都是大浪淘沙,不够好的作品自然便关注量少,点击率低,无转载,鲜有铁杆粉丝,没市场,自然是扑街了。

    当年在榕树下写的文章,由于自己没有存档,随着网站的关闭,袁秋华原以为大部分都丢失了,没想到五年后一天,文友通告说在一无名文学网站上发现了它的盗版。袁秋华要了网址,点进去,果真找到了,是短篇小说湘楚奇闻系列。

    此系列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古今奇闻,凶宅鬼屋类故事,写的是奇人异士,巫婆法师,天神地仙,收狐精,捉鼠怪,抓水鬼,降山妖,灭蛇魔。在表现形式上,既借鉴聊斋体的每章独立成篇,又埋伏着笔记体的篇章贯通,最后整体呈现出湘风楚俗里的奇趣怪事,深水密林间的禁忌尊讳。在叙事上,又采用悬疑,惊悚的笔法,一环又一环的谜团,催促着你阅读,为了解开谜团,缓解恐慌,就会从头看到尾。

    她对它的定位,就是所谓的“厕所读物”。精怪故事谈嘛,作者像个野史说书人,但绝非子虚乌有的信口胡诌,也离不开绝妙的想象力,详尽的细节描写,深厚的文化底蕴,长久的见识积累,及糅合杂闻,虚构世界观的能力,可也只能说像赵本山的乡村八点档,很是接地气。

    大概对于一个作者而言,最重要的身外之物,就是已完成的作品,和尚未完成的“稿件”了,一旦损毁丢失,说心疼吐血都是轻描谈写,恐怕跳楼卧轨的心思都挥之不去,迁怒杀人甚至有可能干得出来。取得联系后,袁秋华没有问罪之意,明说侥幸,反倒感谢她。文网创办人——流浪的猫,是袁秋华在榕树下的粉丝,追她的连载小说,看后写论坛贴捧她。流浪的猫从北京回到老家县城,如今创办了公益文学网,作者发文没稿费,读者阅览不收钱,只赚流量。

    袁秋华拿当年在榕树下头条的文章,转发到现在的文学网,不要说头条,连首页都进不去,连专题都不要。正如鲁院主流评论家,传统作家,在言论中所担忧。网文中50万字只是起步、80万字才是入门、两三百万字才“开局起步”的“超长篇”类型小说,已经形成网络文学,新生产机制的一整套创作“明规则”与写作“潜技能”, 一个作品的点击率、收藏量、“打赏”数,不仅与作者的收入和声誉直接挂钩,也成为评价作品的重要尺度,市场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,似乎掌控着网络写作的“命门”。作者拼讲故事的能力,拼想象力的能力,网络大神的崛起,靠的是什么? 运气,资本,人脉,以及个人的文学修养。网文的发展方向,越来越猎奇,越来越血腥,越来越暴力,越来越色情。

    本书首发来自百书楼(m.baishu.la),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