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河畈_论坛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论坛 (第1/3页)

    再说粉丝:坛论用户。当年登过榕树下的,一定知道它的两大bbs版块:躺着读书和qt。两个论坛以两种风格,面向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户。一个严肃,较真,多为大龄用户,已檄文见长,一个活泼,无所谓,主要是痴男怨女文艺小清新们,以图文盖楼为乐。稍后起来的quot;水木人quot;,多见无厘头搞笑,玩世不恭的搞怪,大多是大学生群体,乃至quot;90后中学生群体quot;的自我标签。

    在这里,读者与作者,及其他读者,即时互动,实时评论,分享经验,不断回复,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,也提高了作者的水平。在论坛里,曾经产生了几位作家,几十位作家,甚至数百位网民,共同创作的接龙小说,后来还举办过例似的接力比赛。在这里,热点话题经常冒尖,是物质有力量,还是思想更有力量?是享受生活重要,还是满足精神诉求更重要?读书有没有用?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,究竟有多大?文凭是否等于能力?学历高是不是意味着人品好?各种发言狂飙,各类思维冲浪,刮起龙卷风似的讨论沙尘暴。

    就像钱币有正反面,事也有利弊。写作的文学特点,要求作者比大众所接触的知识面要更广,范围要更大,更杂。无论哪种体裁,都需要作者有一定的知识积累,生活体验。更逞论由于读者范围广,涉猎不同行业时,相关行业的读者,就立即跳出来指点作者,哪哪不对。一些作品,特别是历史,纪实类作品,“考据党”的存在,更让一些态度严谨的作者创作更加精细,从而促使作品成为经典。

    论坛贴,不必经编辑许可、个人可随意表达观点,说看法,提意见,写建议。每一件火爆的连载作品,都能引发持久不断的大评论热潮,有赞扬,也有批评。这种“e批评”,张贴在论坛上,往往又触发争论,辩驳,因为随感而发,带着情绪,口诛笔伐式的斯文批评,最后就变成野汉泼妇式的谩骂了。

    网上文艺理论、文艺批评还十分薄弱,学院式、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,几乎没有。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在却透明。媒体偶尔说漏嘴,捎带几句评述,也是拿纯文学的标准作参照,说网络作者写俗,表现俗,突出俗,网络文学不纯正,不高雅,不严肃,非精英,是低俗的野路子文学,是迎合群众的媚俗文学,是庸俗的快餐文学。

    这种评述被转发到论坛上,掀开对媒体和纯文学的吐槽海啸。几番浪潮汹涌过后,最终达成共识,推举塞北的哮天狼写檄文给予反击。

    未来将属于我们

    网上言论自由。 如果你们想说什么,你们就直接说出来,在电脑上多打几个字不需要什么成本。我们快速浏览三千字内容的文章,也不需要超过十分钟。

    一篇简洁明了短小的文章,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,一段立意明确的评论,一个发人深醒的哲理,完全没必要隐藏在精雕细琢的字里行间,句句冷僻典故,字字镶嵌珠玑,拐弯抹角的显露情怀,旁敲侧击的表达意见。

    隐藏的真理,并不比公开的真理更高贵!恕我们妄加猜测,为什么要隐藏呢?在躲闪什么呢?背后掩蔽的又是什么呢?需要隐藏的,就不是好的。也许隐藏只为制造假象,呈现出来的就不是捅破小真相,而是遮盖大是非。

    改革开放,经济振兴,社会在极速转型,个体应该顺应天命,与时俱进,你们脑筋也要急转弯呀,不然会淹死啊!

    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。发展市场经济,追求利益,早已成为驱动社会运转的第一推动力,经济形势大好带来的唯物质论与娱乐至上,改良社会,指导人生的文学意义和训诫作用,早已土崩瓦解了。商品社会的残酷现实,也打破了文学对公正和平等的美好幻想,文学已难承担「启蒙者」和「代言人」的角色。在连走带跑,成倍快进的现代都市化进程中,物质的强烈刺激使人们激动万分,而严重的贫富悬殊,又让人们感到自己极端的无助和渺小。因为同一片蓝天下,生活矛盾与恐慌,精神焦灼与迷惘,心灵挣扎与取舍,我们和你们一样感同身受:生活在当下的人,如何在这种变迁中自处?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?谁都会讲“都市物质化造成人们的精神危城”,并呼吁“人类本能更直觉”地书写“终极关怀”,更强调“没思想不成大师,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