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灵力感应 (第3/4页)
利”3个朱色字,木盒内藏一个边长12.2厘米的方铜盒,盒盖刻“大清康熙辛巳孟秋华林寺主持沙门之海敬合”19个字。启开密闭的铜盒,立可嗅到浓郁香气,盒底散置38粒大小不等的珍珠,3粒琥珀,1块沉香木。沉香木上压着一个直径为9.8厘米的圆果形银盒,周身铭刻莲花和圆点纹,盖面有梵文8个。确认这7字系“释迦牟尼肉身舍利”。 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揭开银盒时,他们惊呆了:盒中盛着盘绕的一枝亮灿灿的银质莲花,上有复瓣莲花11朵,正中的一朵最大,周围的10朵较小。每朵莲花中间都有莲房,莲房有盖子盖着,“佛舍利”就贮于莲房内,揭开盖子,便看到舍利子,只见这些舍利子呈水晶透明状,亮光照到时晶莹夺目;颜色多而鲜艳,有白、红、黑、绿各色;形状各异,极其细小,或如珠子,或如米粒,或呈不规则状。计共22粒,其中白色的16粒,红色的4粒,黑色的2粒,均细小如豆。这是广州首次发现有关佛教的地下文物。 文物管委会专家陈宏兴当时作为“钦点”“佛舍利”的专家,负责写报告。 从华林寺的始创及发展经过来看,石塔内套盒记明所藏的是“佛舍利”,很可能就是达摩从印度携来的释迦佛的舍利。在装“佛舍利”铜盒的盒盖上,一段篆书铭文全文如下:“大清康熙辛巳孟秋华林寺住持沙门元海敬合,缁素捐资建白石浮图,奉安释伽如来真身舍利二十二颗。其中央莲花所藏一颗,系金轮峰分出。余十莲花环贮,其来出栖贤居多,然莹洁相类,知俱如来舍利无疑。后世倘启函,当尊重,幸毋亵慢,慎之。”这一段铭文证实,盒中所藏的当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。华林寺在历史上地位极高,康熙曾专门拨款给华林寺,舍利子有可能是在那时一起送来的。 这批舍利子随即交由市宗教事务处保存处理,不久又移交广州市园林局保存。1996年7月15日,在园林局一个房间里,荔湾区政协提案委与广州市政园林局就市政协关于“请市园林局将华林寺佛舍利子盒及舍利22粒归还华林寺收藏”的提案,进行实物鉴定。 原来,广州市政园林局为保护好华林寺的“佛舍利”费尽心机,使其经历了31载却安然无恙,他们将其放在一个特制的保险箱内,由专人保管。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,不仅局外的人不知道这件事,就是局内的绝大多数人也不知晓。 会上,陈宏兴,黄汉纲等忆起当年情景,侃侃而谈,讲述了“佛舍利”的来龙去脉。原市园林局保卫处科长陈汉宁见证据再无可疑,便在现场展示“佛舍利”实物。舍利子载盒依然保留出土时的原貌,连泥巴都仍粘在上面,外面包裹的也是上世纪60年代的报纸。 人们屏住气息,逐个打开石、木、铜、银四层套盒,内藏莲座、琥珀珠、金属丝等物均无误,珍珠和舍利子分别为37粒和21粒,均比资料记载少一粒。这粒丢失的舍利子究竟去向何方,无人说得清楚。但最终这21颗“佛舍利”完璧归还华林寺。 丢失的1粒舍利在哪里,其中最大的一颗。 38年前挖掘出来的22颗舍利,辗转多处,如今只有21颗,其中1颗不知去向。38年过去,当年的经手人许多已不在世上,负责发掘的陈宏兴也已作古,宗教局据称也没有当时的原始档案。对这颗舍利的去向,已无人说得清楚。 袁秋华看佛经,越看头越大,越看越迷茫。 打坐念佛能发光,为什么佛教徒中会有这种特异的现象? 舍利子有能量场,与佛教徒感应,所谓修行到底意味着什么? 修炼能吸收宇宙能量,能吸附舍利子,为什么会与常人有所区别? 目前,关于舍利子还无法用常理和现代科学来解释。 电闪雷鸣的雨夜,乌云烈风的漆黑里,寺院中的“舍利子”竟发出荧荧的磷光,光能穿透固体物质,比如层层地宫,金银铜玉容器。 爱因斯坦的物质和能量,能量和能量转换原理:物能转化为光能,比如太阳光。电能转化为光能,比如电灯。所有物质都可转化为能量,无时无刻不在对外辐射,随时随地都在放光。像热辐射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