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禅修 (第3/4页)
回,放下一切的执念和妄想,才能够获得解脱。 譬如情劫,两个人即使心中有爱,却因为彼此的立场,而不能在一起,大声哭喊也无能为力,都以对方好为出发点,其实却是相互在心口捅刀,“给我一杯忘情水,换你一生不流泪”。黄金搭档,配合得天衣无缝,两个人那么默契,那么信赖,经历了磨难与考验,这份感情,怎么能轻易抛弃?两人假装不爱,但心里却是不舍得放手的痛,泰山也压不住的痛,痛得神经抽搐,全身肌肉忍不住颤抖。可这是劫数啊,有情人的劫难啊!分手纵然情非得已,向左向前却不由俩人决定,结局无法改变。越是真心付出,舍情似丢心,越是不甘心,撒气就越决绝,就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。有些话问与不问,都是多余。有些事说与不说,都已懂得。 佛说,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由妄想而有我,有我就有我爱,以及我爱就想得,得不到就心烦意乱,就恼羞成怒,就伤已害人,而我爱就是自私的占有。但自私是本能,迷惘也正常。人际交往的冷漠,贫富阶层的差距,人性的丑恶,对金钱的渴求,每个人都有被欲望和挫败所束缚,不能自拔的时候。这就是生活中无法忽视的现实。感觉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,怨也罢,恨也罢,却找不到打败自己的敌人,纠葛不断,但徒劳无功。爱情破碎,悲凉入骨,寒似冰窖,彻夜徘徊,痴呆望灯,眼睛里空无一物,整个人看起来只剩下一具躯体。街头偶遇,相顾无言,擦肩而过,留下一个眼神,一行泪,有伤心和无助,又有一丝喜悦和得意,那诡异的笑容代表着晦涩的压抑,是庆幸?是坚信?还是绝望? 脸上没有甜蜜,心里有隔阂,却猜不透,有理解,也有积压的不满。毫无疑问,爱从未忘记,也不曾释怀,并愿意付出一切,包括自己的生命,同时又是一把杀伤力极强的双面利器,人错过,情没了,心丢了,从此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源。 明知相爱,却只能坚决地离开,明知是结局,只能一步步坠入深渊。就等,就等,不管等不等得到,就等!等到了,幸福美满,等不到,也没对方什么事,自己过也好,搭伙过也好,心都不在了,跟谁生活不是一样啊!无非是,亲者痛,仇者快,何必呢?这跟对方没有多大关系,是自己“不放”的一种执念,其实不是真正的爱,那只是一种偏执的意识,因为一旦想通,甘心了,那份爱也就没了。但有句话不得不说,只有在分手之后的省悟,才能慢慢学会珍惜,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成长过程。总有段路,只能一个走,总有些事,需要一个人扛。忘不掉昨天,它就是束缚你的阴影,向往着明天,你才能描绘它的模样,擦肩错过的,就如衣服上的饭粘子,扔掉就是了。解脱与轮回,正法与邪法,仅在毫厘之间,正可谓“毫厘之差,千里之失”,学者不可不慎也! “清修”与“清静”是一种心灵状态,“寂静”与“自在”是一种生活状态。万物之始,大道至简,人生亦简,无法无招不惑,自然而然忘我。知命,但不认命。精于心,简于形。从简单到复杂,再从复杂到简单,懂得取舍,明白得失,承担后果,就是升华。化繁就简,拨乱反正,返朴归真,让心灵从容、安宁、静美。 参禅,重在修心和意念,不是外在的形式。鹰,不需鼓掌,也在飞翔。小草,没人心疼,也在成长。深山的野花,没人欣赏,也在芬芳。做事不需人人都理解,只需尽心尽力,做人不需人人都喜欢,只需坦坦荡荡。看透不说,难得糊涂,不求理解,不求认同,只求无涉,可悠然自在。我坚持,是我志,故心甘情愿,注定有孤独彷徨,质疑嘲笑,也都无妨。 人心皆有佛缘,切莫刻意寻求,不争者轻松,知足,乐观。寂静是一种思索,是一种安详,是一种清净,也是一种宁静。忙忙碌碌应该是生活的状态,不应该成为心灵的状态,在工作的繁忙中,更应该体验自由洒脱的特别与美好。 功德堂的旁边,是初祖达摩堂。达摩堂坐北朝南,堂前石柱有一副木刻对联写道:东土禅宗传妙法,西域宝甸辟华林。赞颂初祖达摩由西来中国传播宗教文化事迹。殿堂北墙正中的白石基上,供奉着身穿袈裟、左腿趺坐、右脚曲起、形如印度僧人的菩提达摩塑像。殿堂东西墙壁上,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